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:小玉的味蕾大評比!
嗨嗨,大家好!小玉我又來了~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「酸菜魚」,說真的,我也超愛啦!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。
首先,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,像是初春的微風,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。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,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!
而對於刁民呢,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,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,超有古早味!魚肉部分也很扎實,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。
不過說到口味選擇,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,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,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~
什麼是酸菜魚?
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,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!
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!起源於渝派川菜,滋味獨特,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。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!
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,流程是真的複雜,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,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!
鮮魚: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,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,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。
酸菜: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,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!
湯頭: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,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。
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,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
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,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!
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...嘻嘻,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!趕緊繼續看下去吧~
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
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,自己烹飪,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,交給他就對了,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,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!
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首先,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!一開始喝,有點點的酸味,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,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!嘻嘻,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,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。我以前吃過的酸湯、酸菜魚比起來,這家真的是更耐吃!💕
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,只有用鹽,超級天然的啦!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,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,超級無敵好喝!💕
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、辣、鹹、油的口感,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,對我來說超級好吃!
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再來說說魚肉~是有帶皮的那種喔!魚肉超滑、皮有點Q,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。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,份量超足,兩人分享剛剛好,價格還很可愛喔!
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,口感真的有深度、有層次,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,停不下來!
那魚肉部分,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,而且喔,他們不用裹粉、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,超級實在的!
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,嫩嫩的,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,完美啊!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,我都快醉了~~~
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
★遠東百貨-信義A13店★
📍地址: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
📍營業時間:平日11:00-21:30/假日:11:00-22:00
購物網站:
https://donzdonz.com/COMPLEX/HAIBAO
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
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「刁民酸菜魚崇德店」,妳知道嗎,人超多的啦!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,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,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,接近五點才進去喔!
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,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!牆上寫的「不當愚民當刁民」和「刁民我驕傲」真的好有個性,感覺很潮很年輕!
當我們坐下來,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,我們就坐在二樓。
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(中盛),真的,當魚端上桌,那個盤子超級美,白底藍字,我馬上拍了好多照!
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,所以幾乎都挑掉了!
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,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,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、金針菇呢!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,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。最後,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,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!真的是太迷人了啦!✨🍲
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,還有魚皮的膠質,酸度也剛剛好。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,像豬肉片、金針菇等,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。
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
踏輕酸菜魚 |
刁民酸菜魚 |
|
湯底口感 |
邱家兄弟生態養殖(鱸魚骨)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,濃郁滑順 |
龍骨湯頭(豬骨) |
酸菜來源 |
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,不加黃色素 |
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|
魚肉部位 |
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~4人份,烏鱧魚片 不裹粉,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,堅持不偷斤減兩 |
烏鱧魚片 |
配方工法 |
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、雞心椒、 藤椒、青紅花椒 、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|
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、寬粉、木耳金針菇、魚片及花椒油 |
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,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。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,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,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。
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得湯底、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。
不過,在多方面的比較後,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,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,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。當然,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,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。
酸菜魚哪家好吃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,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。踏輕酸菜魚,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。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,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。
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,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,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。這不僅僅是一道菜,而是一段故事,一份記憶,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。花蓮踏輕酸菜魚推薦
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,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。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,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。酸菜魚評比
結語,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,更是心靈的慰藉。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,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,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,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。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,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。新店踏青酸菜魚推薦
最近重讀幾部明清小說,注意到有幾部書里都寫到一種有趣的活動——“打瓜子”。比如《紅樓夢》第六十四回:“寶玉……進來看時,只見西邊炕上麝月、秋紋、碧痕、春燕等正在那里抓子兒贏瓜子兒呢。卻是芳官輸給晴雯,芳官不肯叫打,跑出去了,晴雯因趕芳官,將懷內的子兒撒了一地。” 再如,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七十五回:“寄姐說:‘咱不贏錢,我和你贏打瓜子。我輸了,給你一個錢;你輸了,打你一瓜子。’狄希陳說道:‘我為什么?你輸了就給個錢,我輸了就挨打呀!” 什么是“打瓜子”?從小說中描述的場景,可初步判斷這是一種游戲。那么,愛較真的讀者可能會繼續追問:“打瓜子”用什么打?打哪里?怎么打?…… 查閱相關資料,筆者留意到鄧云鄉在《紅樓識小錄》里說:“贏瓜子兒,就是一種罰約。不過這不是真的瓜子兒,是指甲蓋兒的代名詞,輸了要被贏家用手指彈腦門兒。” 傅憎享在《紅注獻疑》中寫道:“打手心是贏瓜子的結果;抓子兒以瓜子作為籌碼,據所贏瓜子多少而定打幾下手心。”傅憎享認為,《金瓶梅》里寫的“撾子兒,賭打瓜子”,指的是以“打瓜”的籽兒作為賭輸贏的記籌物。 看來,打手心、打手背、打胳膊甚至彈腦門兒,都是游戲允許的。具體到打的方法,主要是用手指敲打。 “打瓜子”作為民間游戲具有很強的傳承性,時至今日在民間依然可見。如山東定陶縣,孩子們現在還玩這種游戲,通常是輸家掌心向上,贏家用掌心向下打。山東沂水打瓜子有打一瓜、二瓜、三瓜、四瓜和全瓜之分。一瓜用一個指頭即食指打;二瓜是用食指和中指兩個手指;三瓜用三個手指,包括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;四瓜是用除大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打;全瓜又分兩種,一是用五個指頭打,一是用十個指頭打。 “打瓜子”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我在紛飛的雨絲中緩步行走。細雨像針尖,又如粉塵,在迷蒙空闊的天地間飄灑,沾在頭發絲上、臉面上,透出一絲絲沁人的寒意。“董老師!”一個聲音在我的耳畔響起。老師!打從我二十年前離開講臺,就很少有人這么稱呼我了。一個三十余歲的男子站在我的面前。他高高的個子,黢黑的臉龐,面露微笑。“我是許明啊,您忘了嗎?”我在記憶深處搜索,上下打量著他,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 當年,許明個子不高,活潑好動。他作文寫得特別棒,我時常在班上朗讀。每當那時,他的臉就激動得紅彤彤的,身板挺得筆直。他思維敏捷,上課發言特別踴躍,小手舉得高高的,使勁搖晃,怕老師沒看見。記得在一次對外接待的公開課上,他舉了幾次手,我沒叫他,他急了,居然跳起來抓我的手,引得后排聽課的老師們忍俊不禁。此時,他微微俯下身子看著我,那嘴角,那眉梢,依稀還能尋見當年的影子。“董老師,我送您回家吧。”我和他在他撐起的雨傘下一路同行。路上,他告訴我,他現在工作生活都不錯,我感到由衷高興。 路旁的樹木在細雨輕柔的洗滌下,忽閃著一抹抹蒼翠。不遠處的桃花江泛著魚鱗般的漣漪,像時光,像歷史,無聲地流逝。與許明的交談,像展延一幅幅畫卷,當年那一群生龍活虎的孩子的影像,在我眼前次第展開…… 李毅,一個邋遢的調皮蛋,頭發長長的,臉上黑跡斑斑。他有過尋釁滋事的劣跡,我老怕他惹事。我第一次到他家家訪,他就上演了一出“惡作劇”。他領著我,七拐八彎,停停歇歇,足足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他家,把我氣得夠嗆,真想抽他。有一天,隔壁班的老師氣呼呼地向我告狀。原來,那個班的一個男孩把我們班的一位女同學打了,李毅聽說后,不管三七二十一,把那位男同學揍了一頓。我問明緣由,批評了他,但心下卻暗暗有點喜歡上了他。有一天課間的時候,他跑到辦公室來。我以為他惹了禍事,皺眉看著他。他從口袋里掏出一瓶藥,說是治療胃痛的藥,他父親也吃這種藥。那時,我常犯胃病,用手捂著肚子上課。他把藥瓶放到桌子上,朝我笑笑,沒等我說話,就迅疾地跑了出去。我呆呆地看著那瓶藥,想著剛才他那稚嫩的微笑與純凈的眼神,一股熱乎乎的東西堵在了我的喉管。后來,他做了一件好事,我大大地表揚了他一次。那以后,他居然轉變了不少。他后來上了職業學院,現在在廣州的一家企業當主管,據說混得很好呢。許明告訴我。 陳瑜,一個胖乎乎的小女孩。她文靜溫柔,言語不多,眼睛亮閃閃的。她喜歡畫畫,課間時常坐在座位上,拿塊畫板給同學畫素描。我看過她的素描,雖然有點稚嫩,還真畫誰像誰。美術老師特別喜歡她,時常在我面前夸她,說她是個美術天才。可惜因為搬家,她在我們班只呆了一年,就轉學走了。讓我驚異和感動的是,她轉學之后的好幾年,逢教師節的時候,還會想起我,寄來明信片,上面寫著“教師節快樂!”有一年,不知為什么,是她奶奶親自給我送來的明信片。因為當時在開晨會,我也沒對她奶奶多說什么。我后悔的是,我當年對她的這一份細膩的感情沒有珍惜,竟然沒有回復過一次。后來,就再沒收到她的明信片了,也沒有了她的訊息。每想起她來,我就有一點隱隱的失落和感傷。多么可愛、懂事的小女孩啊!我曾經想過,假如當年我在收到她的祝福之后,也同樣回給她一個表示感謝和鼓勵的明信片,我們現今應該還會保持聯絡吧?我相信,那是她所期盼的。聽說,她現在在一所藝術學院當老師呢。許明不確定地說道。我心里感到了些許欣慰。 許明送我到樓下,互道珍重之后,轉身走了。我目送他漸行漸遠。云霧繚繞的天際泛起了亮光。天,就要晴了。恍惚間,我仿佛看到當年那個班上的近50名同學,個頭參差不齊地和許明站成一排,像已經長成的參天大樹,在微風細雨中結伴同行,攜手向前走去,走向來年萌動的春天。 >>>更多美文:情感散文
我大弟是泥瓦匠,雖已年屆古稀,卻至今沒有歇手,幾乎一年忙到頭。先前我曾勸過他幾次,說單靠種好你自家的責任田,就夠吃夠用了,何況還長年養著兩頭大母豬、承包著一個魚塘,年收入相當可觀,何必還要用瓦刀去掙那份辛苦錢?畢竟歲月不饒人,上下腳手架,哪還能利利索索,萬一有點兒閃失,怎么辦?可他每回總是回答:不是我不想歇手,實在是歇不下來。你不知道,如今農村哪還有年輕人學當泥瓦匠?鄉里鄉親的蓋樓修屋上門來請,我一年到頭連個頭疼腦熱的小毛小病都沒有,哪能歇在家里不接活呢?再說了,即使我聽你的話,不接蓋樓修屋的活了,但至少方圓五里地之內,只要有砌柴灶的活,肯定還得由我這老將出馬! 退休之后,尤其是近幾年,我回故鄉小住的日子多了,才明白大弟講的這番話是實情,的確是因為長三角地區民營經濟發達,農村的青壯勞力不愁找不到企業的技術活做,像我大弟這樣傳統的泥瓦匠是找不到接班人了。而大弟砌的柴灶,既好燒,又省柴,成了一門絕活,遠近聞名。前幾年,他告訴我,砌一座柴灶三個工,工錢是500元。從前年開始,工錢隨物價漲了,變成了600元。遇到雨雪天,蓋樓修屋的活不能做了,但砌柴灶是室內活,可照做不誤。因此,他比別的鄉村泥瓦匠一年的收入要豐厚得多。新置柴灶,在農家是件大事,按習俗,是要請風水先生看了吉日才能開工的。而風水先生在鄉間也碩果僅存,往往幾戶人家請的是同一個風水先生,選定的吉日也就自然是同一天。遇到這樣的特殊情況,大弟并無分身術,但他幾乎一戶的活都不推辭,樂呵呵地應承下來。 去年秋天我回鄉把幾間平房加蓋成樓房,是委托大弟請的施工隊,為把住安全和質量關,他一直隨施工隊一起做活。突然有天收工時他來找我說:“阿哥,我明天不來你這兒照應了,要去給三戶人家開工砌柴灶。 ”我驚奇地問:“三戶人家怎能同時開工? ”他回答:“當然不是同時開工,而是同一天開工。我明天天不亮就得起床,吃點東西后就騎電瓶車趕到錢家塘, 6點鐘開始,先給第一戶人家打一個灶基,再騎電瓶車到鄰近的邵家塘, 7點鐘開始,給第二戶人家打一個灶基,然后回村, 8點鐘準時趕到國瑞家,開工做活。開工時要放鞭炮,你明天一聽到鞭炮響,就知道我三家的吉日都沒錯過!先把國瑞家的柴灶砌好,三天后我就回你這兒來。那兩戶人家的柴灶,只能等到下雨天插空去做了。 ” 國瑞是我本家的堂弟,因其父早年曾在上海的一家豬鬃廠做工,家庭成分好,“文革”時被公社選中,經簡短培訓,當上了大隊的赤腳醫生。改革開放后,農村醫療條件明顯改善,他也就近乎失業了。幾十年來他一直住在其父母留下的三間老屋里,成了全村唯一的無樓房戶。去年春夏江南連降大雨,致使他家屋漏墻歪,被鎮政府有關部門圈定為危房,三番五次來敦促他蓋新房。幸好他女兒爭氣,大學畢業后與一安徽籍的同班同學結婚,一起在常州城里上班。但這上門女婿平日只得暫且與他女兒在城郊租房住,只是在節假日回村來與岳父母和其年幼的孩子團聚。雨季過后,國瑞的女兒女婿,東借西湊,籌措了十五萬元錢,才拆了祖上留下的老屋,將就著蓋起了一座新樓。 新樓落成在即,結果在要不要砌柴灶的問題上,老兩口與小兩口發生了一場爭執。小兩口認為,新樓要一步到位,既然液化氣罐已經用了多年,廚房就得像城里人住的單元房那樣,干干凈凈。老兩口則固執己見,說能節儉還是要節儉,好幾畝責任田都栽了樹苗,每年春上都要剪枝,剪下的樹枝不用來當柴燒,豈不可惜?尤其是每年過春節,誰家不是要蒸幾十籠年糕和肉饅頭?不砌柴灶哪能行呀?……如今自然還是國瑞當家,柴灶也就照砌不誤。 在大弟到國瑞家干活的第三天傍晚,我估摸著新柴灶行將完工,就進國瑞家的新樓參觀去了。真是不看不知道,一看“嚇”一跳:大弟砌的柴灶也與時俱進了,全用白瓷磚貼面,仿佛是一塊巨大的玉石雕成,晶瑩溫潤,煞是好看。尤其是右上角開的一孔供奉灶王爺畫像的神龕,那對稱的幾何形門楣圖案,相當精美,宛如工藝品。我問大弟:“你這是到哪里去加工定制的呀? ”未料他頗為自得地說:“我早就置辦了一套電動制作工具,各種各樣好看的圖案,我都能做。如今農民的生活過好了,灶王爺也得住得考究些啦!你看,這柴灶一點兒也不土氣吧? ” 就在這時,我的一位堂嫂和多位鄉親進了屋,嘰喳喳贊許一番后就問新灶可以點火試燒了嗎?大弟回答:“馬上就好! ”堂嫂隨即告訴我,還是老風俗,新灶砌好后,舉行生火儀式,要煮一鍋面條請鄉親們圍著灶臺吃。他們和國瑞家同屬一個村民小組,是一家派一個代表來祝賀新廚房開伙的。我說:“我怎么不知道村上有這樣的習俗呀? ”堂嫂笑了,說:“你不是早早就出去讀書、工作了嗎?四五十年前,誰家不是缺糧斷頓,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?哪還請得起這么多人來吃一頓喜面啊! ” 民以食為天。記得在改革開放之初,曉光作詞、施光南作曲的一首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傳遍大江南北:“我們的家鄉,在希望的田野上,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” ……如今,我的家鄉已提前步入小康,大弟為國瑞家所砌的也許是村上最后一座柴灶了。再過些年,隨著城鄉差別的日漸縮小和環保措施的不斷強化,在我可愛的故鄉,新建的住房上也許就不再會有炊煙飄蕩了。想到此,我不禁深為大弟砌柴灶的這手絕活無人繼承而感到高興!到那時,不再用我相勸,他也該欣慰地收起瓦刀,安享幸福的晚年了!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FISF1515CEFE15EWFEF